猴痘 疫情初期,有哪些事情值得我們了解

臺灣猴痘本土疫情逐漸升溫,或許這時候你有些恐懼,請你一起跟著我們了解,關於猴痘疫苗、傳染途徑與預防方式。並一起想想我們能為自己,也能為感染治療中的朋友們做些什麼呢?

臺灣猴痘本土疫情逐漸升溫,或許這時候你有些恐懼,請你一起跟著我們了解,關於猴痘疫苗、傳染途徑與預防方式。並一起想想我們能為自己,也能為感染治療中的朋友們做些什麼呢?

猴痘究竟是什麼?

猴痘病毒在1958年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命名為「猴痘」。而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案例,出現於197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個月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

皮膚病灶其他症狀
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呼吸道症狀(如喉嚨痛、鼻塞或咳嗽)等

感染猴痘之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2-4週,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部分感染者症狀不典型,不必然會出現以上症狀。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有哪些方法能減少感染風險?

猴痘的傳播方式可分為「人傳人」及「人畜共通感染」兩種方式,人傳人主要通過親密接觸,而人畜共通傳染則為食用受感染動物及直接接觸動物血體液或損傷的皮膚黏膜等。

人傳人人畜共通感染
1.接觸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黏膜或被汙染物品。

2.猴痘可以透過密切接觸而傳播,例如經由親密接觸之性行為,包括:口交、肛交或陰道性交,或接觸猴痘患者生殖器(陰莖、睾丸、陰唇及陰道)或肛門、與猴痘患者進行擁抱、按摩和親吻,以及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等。

3.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下較容易發生,因此未著適當個人防護之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4.產婦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1.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

2.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

由傳染途徑可知,接觸到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受損皮膚黏膜等即有可能具有風險,即便是進行配戴保險套的性行為,仍有猴痘的傳播風險,所以減少非必要親密接觸,才是避免感染猴痘的正確觀念。而疫苗的施打,也有助於猴痘的預防。

猴痘疫苗事前預防、暴露後施打差在哪?保護力、接種劑量與方式,疫苗資訊彙整

接種劑量與方式

1.皮下接種,接種 2 劑,每劑 0.5mL,2 劑間隔須至少達 4 週以上
2.皮內接種*,接種 2 劑,每劑 0.1mL ,2 劑間隔須至少達 4 週以上
(在疫苗供給有限的情形下, 18 歲以上族群優先以皮內方式接種,並先以接種 1 劑 為原則。)

*注意事項:未滿 18 歲族群,或具蟹足腫病史者,或嚴重免疫不全者**,(不適用皮內注射,應採皮 下接種)

**嚴重免疫不全者,包括:晚期或控制不佳的愛滋(HIV)感染者(HIV 感染且 CD4<200 cells /mm3)、 白血病、淋巴瘤、全身性惡性腫瘤、放療、器官移植;使用烷化劑(alkylating agents)、抗代謝藥 (antimetabolites)、腫瘤壞死因子抑製劑或高劑量皮質類固醇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接受者在移植術 後 24 個月內,或術後 24 個月以上但患有移植物抗宿主病或疾病復發;自體免疫疾病合併免疫缺 陷。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猴痘疫苗 JYNNEOS®接種須知


公費接種對象

(1)正痘病毒屬之實驗室操作人員。
(2)與確診猴痘個案曾有任何形式性接觸之高風險接觸者,但未曾接種過暴露後預防(PEP)疫苗。
(3)近 6 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

接種劑量與方式

於暴露後 14 天內接種。若已出現猴痘症狀,則不建議接種。皮下接種,接種 2 劑,每劑 0.5mL,2 劑間隔須至少達 4 週以上。在疫苗有限情況下,曾接種天花疫苗者,以接種 1 劑為原則。(台灣於 1979 年後停止施打牛痘疫苗)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猴痘疫苗 JYNNEOS®接種須知


公費接種對象

「猴痘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之接觸者匡列處置原則」所列高暴露風險接觸者。

根據CDC公告之「猴痘疫苗 Q&A」資訊表示,猴痘疫苗在接種第一劑後就有部分保護力,第二劑後 14 天可達免疫高峰,但因使用經驗有限,疫苗的對此次流行病毒株之有效性及抗體持續時間尚未有確切的研究資訊,因此建議即便已接種疫苗,仍應持續採取各種防疫措施保護自己,避免與猴痘患者有密切的親密接觸。

而台灣目前暴露前預防猴痘疫苗則以「皮內注射」為主要方式,根據國外臨床試驗文獻指出,皮內注射接種及皮下接種的免疫力沒有顯著差異,國外目前初步的研究資料發現如能完整接種 2 劑疫苗,保護力高達 8 成以上;接種 1 劑也有約 4-8 成的保護力,因此疾病管制署建議風險族群至少先完成 1 劑疫苗接種。

首波猴痘疫苗意願登記已額滿,持續追蹤相關資訊

可預約對象

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

性病患者

多重性伴侶

性交易服務者

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

1.登記意願

至「猴痘(Mpox)疫苗接種登記平台完成登記意願並選擇接種。

2.等待預約通知信

依登記順序與所選擇接種醫院可提供名額,依序以電子郵件通知民眾可進行疫苗接種預約掛號

※媒合成功1-14天內收預約信

3.預約掛號

民眾收到預約信後,請依通知所提供醫院網站連結,儘早完成醫院預約掛號。

注意!完成醫院預約掛號的才算真正排到疫苗!

※務必先完成意願登記,收到預約信才可進行預約掛號。
※未至「意願登記平台」完成登記並收到預約信者,恕無法提供接種。

4.前往醫院接種疫苗

攜帶身分證件及健保卡等,依預約掛號時間抵達醫院接種疫苗,須出示預約信(電子即可)

※疫苗為公費提供,民眾須自行負擔掛號費。

第一階段猴痘疫苗接種流程(2023/3/21-4/15)(製表:陳威圻,資料來源:CDC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說明

臺灣疾病管制署於2023月21日15時,開放第一波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根據疾病管制署公開新聞稿表示,民眾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如:性病患者、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可至疾管署「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進行猴痘暴露前疫苗意願登記,及選擇欲前往接種之醫院。登記流程如上表所示,考量現階段疫苗量有限及疫苗特性等因素,接種作業採事前登記預約、集中接種、並以「皮內」注射為主方式辦理,以達疫苗最大效益。第一波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已開始登記後額滿,後續猴痘疫苗意願登記開放時程,可追蹤感染誌HIVStory粉絲專頁或疾病管制署猴痘新聞稿專區以獲得最新資訊。

從懷疑感染猴痘到確診,過程中可能會經歷的事。

接觸感染者後大約3-21天內可能出現症狀,當懷疑自己感染猴痘時,請先不要緊張,你可以配戴口罩前往離你靠近或你信任的醫療院所,透過門診或急診的方式進行看診。

按照目前疾病管制署公告的「猴痘個案隔離處理流程圖」,就醫時醫師會先詢問接觸史、旅遊史、居住史、職業及群聚狀況,同時進行症狀評估等,若符合猴痘通報定義,將直接收治於具獨立衛浴的單人病室隔離,後續進行通報及採檢。

若檢驗結果為猴痘確診,目前臺灣感染猴痘需在醫院單人房隔離至少21天,待結痂完全脫落後才能出院,長時間的治療與隔離,代表隔離期間收入可能會受到影響。同時也需要想好,如何在兼顧自身隱私的情況下,跟家人與公司說明你目前的情況。

所以我們建議,在您懷疑自己確診猴痘時,在前往醫院時可以攜帶您的日常用藥,亦可以帶好您所需要的行動設備充電器或筆電,讓隔離治療期間能有一些消磨時間的方法。

疫調開始後,可能會被詢問哪些問題?接觸者會遇到哪些情況?

猴痘目前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確診猴痘後疫調工作將開始進行。疫調工作將由衛生局人員與確診者進行聯繫。衛生局人員將依照疾病管制署公告之「猴痘疫調單」進行疫調,疫調過程將蒐集「個案基本資料、臨床狀況、發病前21 天至就醫隔離前的活動地點、旅遊史、接觸史、就醫史」等資訊蒐集,同時建立接觸者名單。

在面對疫調進行時,難免會有些緊張,在身體已經有不舒服的情境下,仍需要回顧過去一陣子的接觸狀態。在實際面臨疫調時,其實僅需要提供衛生局人員您的接觸者及接觸風險行為,不需要過分深入的描述實際接觸的情景,盡可能地在兼顧隱私的情況下,提供疫調人員所需要的資訊。

根據疾病管制署「猴痘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顯示,目前臺灣將接觸風險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依照接觸風險等級不同,接觸者會接收到不同的處置,詳細情境舉例與處置方式如下表所示:

接觸
風險
等級
情境描述 情境舉例 處置
無適當防護之長時間持續密切接觸,包括:

⚫ 皮膚黏膜與確診病患皮膚黏膜接觸。

⚫ 皮膚黏膜與確診病患之分泌物或痂皮接觸。

⚫ 皮膚黏膜與被確診病患之分泌物或皮膚病灶、痂皮汙染之物品(如衣物或床單)接觸。

⚫ 吸入確診病患飛沫微粒或乾燥分泌物之揚塵。
⚫ 同住家人。

⚫ 曾有任何形式性接觸之性伴侶。

⚫ 於病患執行會產生飛沫微粒(aerosol)之醫療措施時,未穿戴 N95面罩與護目鏡/面罩,且位於同一房間或相距 2 公尺內之醫療相關人員。

⚫ 清掃被汙染的房間時無適當防護,可能吸入飛沫或揚塵者。

⚫ 實驗室操作過程中曾於無適當防護狀況下暴露於具活性的猴痘病毒,或可能含有病毒之檢體者。
針對高風險密切接觸者開立健康監測通知書,主動追蹤其健康狀況至最後一次與病例接觸後21天,並每日至「接觸者健康管理系統」進行回報。

⚫ 評估後給予暴露後預防接種,請儘早於暴露後 4 天內接種,以達最佳預防效果,若未出現猴痘相關症狀,可於最後一次暴露後14 天內接種。

⚫ 衛教接觸者若無症狀可正常工作生活,但建議避免近距離接觸免疫低下者、孕婦與孩童,以及在健康病毒,或可能含有病毒之檢體者。監測期間避免性行為、捐血。

⚫ 如於追蹤期間出現發燒或出疹,應協助其就醫。
不符合上述高風險接觸定義,但符合下列任一者:

⚫ 曾提供確診病患醫療照護,且未佩戴符合接觸情境之防護裝備。

⚫ 交通工具左右鄰座者。
⚫ 曾與病患共處同一空間(相距 2 公尺內),累計超過三小時,且未佩戴外科口罩以上等級防護裝備之醫療相關人員。

⚫ 醫療相關人員之衣物與病患皮疹、體液或受污染之床單或敷料曾有接觸,且未穿著隔離衣者。

⚫ 飛機左右鄰座者。
⚫ 衛教接觸者應自我健康監測至最後一次與病例接觸後 21 天。

⚫ 若無症狀可正常工作生活,但建議避免近距離接
觸免疫低下者、孕婦與孩童,以及在健康監測期間
避免性行為、捐血。

⚫ 如於追蹤期間出現發燒或出疹,應協助其就醫。
不符合上述高、中風險情境,但符合下列任一者:

⚫ 社區一般接觸,或戶外接觸。

⚫ 接觸時有持續佩戴符合接觸情境之防護裝備。
⚫ 短暫交談互動。

⚫ 曾與確診病患共處同一 空 間 , 但無前述高、中等級接觸者。
⚫ 衛教猴痘相關症狀及傳播方式。
接觸者匡列處置原則表(製表:陳威圻,資料來源:猴痘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

親友感染猴痘,我們能怎麼支持他

當親友感染猴痘時,面臨著長達近一個月的隔離治療,除了隔離的孤獨與無力外,隨著猴痘病程的發展,亦可能需面對前所未有的疼痛經驗。若是在生活中遇到親友向您告知目前正隔離治療,首先請先為他保守這個秘密,讓他能夠獲得妥善治療與休養的時間與空間。

由於猴痘有極高機率產生身體劇烈的疼痛感,在康復過程中無論是病者或其親人皆有可能因病程恢復緩慢而感到難過或絕望。建議身邊的朋友們可適時的與正在隔離治療的親友保持聯繫,嘗試傾聽他現階段治療狀態中的身/心不適,並給予其當下需要的陪伴與支持(隔離時美食、影集、閱讀與朋友的在線聊天將是不錯的療癒)。

當然,你確診的朋友亦有可能需要好好的休息,過分的關心不見得對他會是有幫助的,可依照實際與親友互動的狀況評估,依照親友提出的需求提供關心與支持。

最後,就跟COVID-19一樣,提醒大家在隔離前先準備好這長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最適合陪伴自己的最佳娛樂方式,否則就只能拜託親友的運送!

謹記疾病汙名可能造成的傷害,讓病人好好治療,成為預防疾病的助力

在面對未知疾病可能帶來的生理與經濟損害,所造成的恐慌與焦慮,進而造成對高風險族群的汙名。

當我們回望過去愛滋防治的歷程,在愛滋疫情初期因發現病毒主要傳播於男男間性行為者,一度將疾病命名為「男同志免疫缺乏症」,雖後續更正名稱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但對社會實質造成的影響卻至今仍未能褪去。疾病管制署在2022年10月的新聞稿中表示「今年截至9月,本國籍女性感染者新增通報33名,與2021年、2020年同期相比增加32%、22%。且有約40%的女性感染者於通報感染愛滋的3個月內通報後天免疫不全缺乏症候群(AIDS)發病,代表已延遲就醫診斷。」因愛滋與男男間性行為過分的連結,造成非男男間性行為者對愛滋病毒的輕忽造成延誤就醫,在臺灣仍是現在進行式。

減少疾病汙名,不僅只是為了讓所有具風險者都可有預防意識,更具體的是希望能夠疾病感染時,社會具有一個足夠友善的氛圍讓確診者能夠安心就醫,讓汙名減少並給予確診者相應的心理支持,才能使社會不至處於疾病傳播的風險之下。

相關議題延伸閱讀

小額捐款

支持我們寫下,愛滋平權的下一個故事

您可以透過結帳時,告知收銀人員,發票愛心碼「987」或透過小額捐款的方式,支持感染誌繼續讓更多愛滋故事被社會看見。

捐款支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支持我們

小額捐款或發票愛心碼
累積更多愛滋故事

您可以透過結帳時,告知收銀人員,發票愛心碼「987」或透過小額捐款的方式,支持感染誌繼續讓更多愛滋故事被社會看見。

#挺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