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愛滋病學會與聯合報合作推出《穿越迷霧——臺灣愛滋40周年紀實》,訪問34位愛滋工作者,從第一線防疫人員、公衛專家、NGO工作者及感染者等,紀錄這40年來,臺灣在愛滋防治與人權所走過路途。
全書從1984年,臺灣第一例境外移入個案談起,回望疫情初起時社會因對疾病的未知而避之唯恐不及的狀態。在這樣的未知中我們能看見,當時的媒體報導曾使用「愛死症(病)」這樣的名稱,亦能夠看見當時社會對同志的不瞭解,與當時愛滋與同志身分被強烈連結的報導樣貌。
1994年的「澎湖學童」事件,在愛滋污名仍持續蔓延的時代裡,開始在社會中展開討論。一位10歲的澎湖學童,因車禍開刀並進行輸血,導致這位學童感染HIV。此事經媒體報導,雖未指名道姓,也未述及學童所就讀的學校,但因報導中點名了「10歲、車禍、輸血」的細節,案主仍很快速地被識別出來,並引發學童就讀學校其他家長的恐慌,進而透過民代施壓要求轉校。服務條款
在2004年,臺灣的愛滋疫情出現轉變,大量因「共用針具」導致感染的個案被通報。臺灣社會開始思考,在「愛滋」、「藥癮」的雙重污名下,該如何讓這波疫情能夠下降。於是「藥癮愛滋減害計畫」開始提供乾淨針具、衛生教育與美沙冬替代療法,政策的調整讓這波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在從未知中尋路的過程,當然不會只有恐慌、歧視與疫情的蔓延與控制,也有著這路上陪著愛滋社群走向曙光的夥伴們。《穿越迷霧——臺灣愛滋40周年紀實》書中細緻的訪問了這40年來,臺灣在愛滋防治及人權工作中重要的夥伴,透過他們的視角與聯合報過去的報導,回望這些年來重要的愛滋歷史時刻。而那些曾一起戮力戰克愛滋汙名,卻已離開我們的夥伴,也在本書中被深刻的記載。
2025年01月08日疾病管制署召開記者會,並在同一天發布醫界通函揭示「感染者穩定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並維持體內愛滋病毒量有效抑制達測不到,就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愛滋病毒給他人,也就是國際共識「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愛滋病毒量測不到『就』傳不出去」。從此次記者會與醫界通函揭示的文字中我們能看見,臺灣的公衛體系更肯定的宣告U=U的實證。
這一路走來,臺灣走過了恐慌,一同在未知中探索,並且找到了正確的道途。而回望這40年來的歷史,是相當重要的事。我們能從《穿越迷霧——臺灣愛滋40周年紀實》中,了解過去的傷與痛,並看見現在的仍待解決的困境,思考未來平等生活的美好樣貌。我們一起穿越了迷霧,但迷霧尚未散盡,仍需要更多人的關注與投入,持續地減少愛滋污名與歧視問題。
.
想要看到第一手的「聚焦愛滋」專欄嗎?
立刻追蹤感染誌社群媒體,聚焦愛滋將優先更新在社群媒體。
Facebook|Instargrm|Thre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