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亞東醫院感染科 楊家瑞 主任
「愛滋感染者與治療藥物之間的關係,就像伴侶間的親密關係一樣,互相支持一輩子走下去,讓自己能夠維持好的身體狀態,擁有健康的人生。」亞東醫院感染科楊家瑞主任如此形容,因為感染者在還未有治癒的選項前,必需長期規律的接受藥物治療來控制體內病毒量,以維持身體健康。
然而,隨著愛滋治療的持續進步,更多治療選擇出現,從第一線口服藥到長效型針劑,兩者有什麼治療差異與適用對象的不同? 本篇邀請到亞東醫院感染科楊家瑞主任來一一說明,協助感染者自我評估,找出最適合自己穩交的藥物伴侶。
想換? 先了解治療失敗的風險
「醫師,我適合使用針劑治療嗎?它的治療療程及優缺點是什麼呢?」這是長效型針劑上市後楊家瑞常在診間被病患詢問的問題,他表示約有兩成的感染者曾主動詢問,而通常他會先說明針劑的使用條件、限制及風險,像是有慢性B型肝炎或曾有治療失敗經驗的人並不適合使用針劑治療,以及回診的頻率會從原本使用口服藥的每三個月一次改為每兩個月一次,且一定要配合標準注射日前後七天的回診時間,否則會有治療失敗的風險。

提到治療失敗的風險,楊家瑞補充道,雖然針劑治療的效果與口服藥一樣,但抗藥性門檻比較差一些,容易因病毒發生單一基因突變而造成抗藥性、導致治療失敗。且依目前臨床研究顯示,即使感染者都有穩定回診配合注射,仍會有約2%的病患體內病毒量爬升,即所謂的病毒治療失敗,而這樣的治療失敗會直接影響病患後續口服藥物的治療選擇,他有可能無法再用回原本的口服藥物,也僅剩蛋白酶抑制劑相關組合藥物可以使用,不過此類藥物的缺點在於和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較高,以及會有代謝副作用的長期影響。因此楊家瑞建議,如果現在感染者使用口服藥的情況很穩定,也沒有太大的副作用,就可以與現任的藥物伴侶長期穩交下去。
穩交伴侶如何找? 適合他的不一定適合你
該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能長期穩交的藥物伴侶呢?楊家瑞分享,他常用幾個層面與感染者進行討論,像是生活與工作型態、有無慢性疾病、習慣、使用時機、個人偏好與隱私。舉例來說,若病患有慢性共病的問題,那麼處方著重的重點就會是,在協助把病毒控制好的情況下能不與其他疾病產生互相干擾,甚至能將服藥的時間/頻率整合在一起,以符合病患的生活型態與習慣。倘若將這些病患轉換成針劑處方,那對改善口服藥物帶來的生理與心理影響,就沒那麼大的幫助。但如果病患是一位經常需要長期出國、出差,那處方著重的重點就會是能讓病患方便攜帶服用,以穩定控制體內病毒量為要點,像這類感染者不見得適合做處方轉換,因為針劑回診注射的時間較頻繁且沒彈性。

楊家瑞也提醒想換藥的感染者能先停下腳步仔細思考「使用針劑的『必要』原因是什麼?」因為疾病治療是的重點是「健康」而非追求新鮮感;對於那些因使用口服藥有困難的病患,像是因服藥產生極度焦慮,或非常在意自己因此暴露隱私的,他建議這群人能與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讓醫師幫他們進一步瞭解自己與新治療伴侶的適合程度。
新歡越看越喜歡? 摘掉玫瑰色眼鏡看看伴侶的真實模樣
被問到新的治療選擇出現後,感染者是不是也有什麼常見迷思,楊家瑞提到曾有感染者問:「口服藥吃那麼久了,會不會換成新的針劑治療就能更好的控制病毒量?對身體的影響也比較小呢?」,他為此給出解答,「就現行的口服與針劑治療上來說,兩種治療方式對身體的長期穩定度沒有明顯的差異,因為都是主流抗病毒藥物類型,但針劑注射的部位會有疼痛感。不過相關研究上也指明,針劑能明顯緩解因每日服藥產生的焦慮感,但倘若個案同時有接受其他慢性病口服藥治療,將口服抗病毒藥換成針劑,對改善口服藥物的影響就沒那麼大的幫助。」
漏藥後該怎麼辦?緊急措施這樣做
無論使用口服藥還是針劑治療,都存有漏藥風險,那感染者在發現漏藥的當下該如何應對呢?楊家瑞表示,若使用口服藥治療的病患忘記吃,一發現就趕緊補吃一顆,只要有持續穩定服用藥物,就不會產生抗藥性及病毒治療失敗;若是使用針劑治療的病患超過標準注射日七天後才想起來,應趕緊回到醫療院所進行施打,而再下次的注射日則回到原定標準注射日,萬一真的發生漏掉長達一至兩個月的情況,先前的治療將不算數,注射日需回到剛開始施打的計算方式:先連續兩個月施打一次(每次兩針),第二次起則是每兩個月施打一次(也是兩針)。此外,楊家瑞也提醒,若感染者很擔心因為漏藥而導致體內病毒量上升,能與主治醫師討論自費口服藥以當作補打前的橋接應急。
世上沒有一種藥物伴侶能適合所有感染者,也別因為一時的新鮮感而影響自己已穩定控制的健康及生活品質,唯有在審慎思考、理性評估與長期相處後才能擁有最適合自己的治療伴侶!


HIV治療藥物,就像是一個貼身伴侶長期、穩定陪伴著感染者,一起對抗病毒,協助感染者有機會過著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
藥物發展日新月異,連HIV治療藥物都有不同使用方式的進展。感染者面對一輩子的治療,究竟改如何選擇藥物伴侶呢?一起透過「治療新伴侶,藥換嗎?」讓愛滋醫療專業工作者,帶你深入了解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