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疾病小百科】HIV感染者與慢性疾病的距離
高齡化時代來臨,根據國健署最新「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報告」統計台灣54歲以上民眾77.1%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之前一份針對HIV感染者的研究也發現,50歲以上的HIV感染者有慢性疾病的風險明顯較50歲以下感染者高。台中榮民總醫院感染科林詩萍醫師表示…
高齡化時代來臨,根據國健署最新「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報告」統計台灣54歲以上民眾77.1%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之前一份針對HIV感染者的研究也發現,50歲以上的HIV感染者有慢性疾病的風險明顯較50歲以下感染者高。台中榮民總醫院感染科林詩萍醫師表示…
3年來,大部分的民眾生活受到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全台已經累積超過一千萬例確診案例,雖然目前趨向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時代,但病毒仍持續變異,在我們逐漸脫下口罩,恢復國際交流的現在,有哪些事情是值得我們關注的?HIV感染者又該如何自主照護?
臺灣猴痘本土疫情持續,我們與大家一起持續追蹤疫苗訊息與防疫政策。4月10日疾病管制署,正式啟動第二階段疫苗意願登記,總計提供3萬名額供登記。另於4月13日公布新版猴痘個案處置流程調整隔離政策,疑似猴痘個案與確診個案經醫師評估符合條件者,可返家進行二階段自主健康管理。
在意識到藝術創作嚴然已成為我生命中「做了可能會辛苦,但不做反而更難受」的運動後,便不斷重複著這一遍遍既像是自我救贖,又如磨難般的各式自我揭露與矛盾中,每一次藉由作品拋出的視覺咆哮,皆是來自我因覺知周遭事物間的困惑與苦痛所持的懸問。
臺灣猴痘本土疫情逐漸升溫,或許這時候你有些恐懼,請你一起跟著我們了解,關於猴痘疫苗、傳染途徑與預防方式。並一起想想我們能為自己,也能為感染治療中的朋友們做些什麼呢?
從2011年感染HIV至今走過11個年頭,經歷至親離世、憂鬱、醫療歧視、拒診、藥物副作用,在名為HIV的多重社會桎梏套疊中,妖妖在伶雅的幫助之下,跨越困境走了過來並持續在愛滋相關第一線場域進行研究工作…
隨著COVID-19本土疫情的升溫,許多朋友都對生活有一定程度的焦慮,我們整理「疫情期間領藥」、「居家照護領藥看診」、「愛滋感染者COVID-19口服藥申請」與「疫情期間心理健康照顧」等資訊,供各位感染者朋友參考。
U=U就足夠了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崧溪醫師、權促會秘書長林宜慧與我們都有病社團創辦人謝采倪,從多方觀點分析當今HIV治療與環境現況,並探討U=U之後,我們仍需要持續關注的健康、人權與愛滋發聲。
從歷史的眼光來看,1960年代反毒運動在全球開始興盛,與此同時,「藥癮是一種疾病」的聲音也開始逐漸出現。然而,這樣的聲音反映的正是「藥癮是一種大腦的疾病,且其永久無法治癒」的觀點,但當藥癮被看成是種疾病時,將間接影響到國家投入資源去處理這件事的意願。從今天來看,藥癮這樣的狀態,不再只是過去那樣被界定,也因此社會科學在其中就有了它所能扮演的角色。
像說著一個遙遠的故事,Alex表示他是在藥愛的過程中感染HIV的,語氣緩慢沉重。藥癮與性愛混雜,像一個泥沼,不易抽離,「那真的是我人生很混亂的一段時間,可能真的太精力旺盛;時間也太多了。」
「在那段比較混亂的時間,我總會告訴自己,會,我一定會生病,只是遲早的。」Alex表示,他其實很快就接受了自己感染的身份,但再快,也經歷了一小段自暴自棄的時間。「那時間的我什麼都不想管,只覺得,反正我已經生病了。」可以看到陽光性格閃爍的瞬間,仍有一絲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