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柏翰,台灣性產業勞動者權益推動協會理事
編按:李柏翰為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同時為台灣性產業勞動者權益推動協會理事,本文整理自其於2025年5月24日受邀參與「無救藥聯盟|亞太愛滋藝術展」系列講座之發言,分享其對愛滋治理、感染者權益與性產業政策交錯議題的觀察。經講者授權刊登,內容經適度潤飾,保留其核心觀點與論述架構。
這場講座以「愛滋終究是酷兒的」作為核心宣言,李柏翰透過介紹「無救藥聯盟」藝術展覽來闡述一個當代的立場:愛滋的敘事不僅是醫療或歷史,更與怪異的、不符常規的身體、情慾及生存樣態緊密相連。
首先透過展覽現場與聯盟名稱本身「無藥可救的真實,無可救藥的浪漫」,指出在高度醫療化的社會中,許多感染者的生命經驗是不穩定、曖昧且難以被歸類的,這是一種反身的藝術與政治立場,挑戰了簡化為「治療與康復」的線性邏輯。他也藉由世界衛生組織的區域劃分圖,說明全球愛滋治理的資源不均、政治決定與文化脈絡如何形塑感染者的生命經驗和生存策略。
講座中重要的提問是:誰有資格書寫病痛?誰能定義正常的存活方式? 指出許多身體經驗之所以沉默,是因為不符合既定的敘事框架。因此,講座的目的在於拆解「正常化」的機制。
李柏翰也藉由作品指出,身體不只是病毒的容器,更是抵抗與重構的現場,藥物參與了新的主體建構。儘管進入了 U=U(病毒量測不到即不具傳染力)的時代,感染者仍普遍遭遇排除與歧視,例如求職與醫療照護上的不平等待遇,甚至是老年感染者在長期照護系統中的制度性排斥。他強調,即使在 2025 年仍需談論愛滋,是因為語言、制度與記憶持續排除許多身體經驗。愛滋史是醫療史,也是酷兒史、污名史、照護史。他透過藝術家曾智偉的作品《But What If There’s A Cure?》,質疑「後愛滋」的概念是否會讓酷兒與感染者的歷史記憶被忽略。病毒狀態本身不是中立的,而是一條社會與文化的界線,區分了誰可以自由生活、誰被定義為風險。這也標誌出酷兒的時間軸是混雜、非典、延宕且持續發聲的。

講座與展覽現場也探討了感染者主觀的「等待」經驗,包括等待檢查、理解、接納與照顧,是一種「不死,但也還不確定如何活著」的狀態。
接著,李柏翰將議題拉到人權框架。他指出,感染者與酷兒群體爭取的,是一整套基本人權,而不只是醫療可近性。他引用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及其一般性意見,強調不得基於愛滋感染狀態進行歧視,並應保障健康權、工作權與社會保障權。他也提到了《日惹原則》,其中原則2強調不得因感染狀態歧視;原則17要求醫療照護須經知情同意,不得擅自揭露感染狀態,並應確保藥物的可近性與可負擔性;原則33則強調不得因性傾向、性別認同/表現或性特徵而遭受刑事處罰。
儘管這些國際規範在文字上存在,但實際落實仍有落差,尤其是在全球許多國家仍對感染狀態非揭露、同性性行為或性工作者進行刑罰的部分。全球仍有100多個國家對性工作者進行定罪,這些懲罰性法律構成了酷兒與感染者的生活條件,即使在藥物進步的今天,這些制度仍在維持恐懼與污名。
他也提及國際資金流動的不穩定性(如 USAID 援助計畫的中止)如何嚴重衝擊各地區的人權倡議與性健康服務。
講座闡述了性產業勞動者的處境,以及他們與愛滋議題的關聯。臺灣雖然法律原則上允許性工作在特定區域合法化,但規定患有無法痊癒的性傳染病者不得從事性工作。這對愛滋感染者造成了困境:即便透過藥物控制病毒量已達U=U不具傳染力,但在法律定義上並未「痊癒」,因此卡在這個法律與科學進展的落差中,無法合法工作。這正是突顯結構性不正義的例子,是許多人「掉下去的地方」。
從性產業勞動者權益的角度來看,這項法律規定是基於過時的醫學觀念,對感染者構成了歧視與經濟權益上的剝奪,與國際人權原則(如日惹原則關於不受歧視與非刑罰化)的精神相違背。
最後,李柏翰以策展人劉仁凱的作品《The Curator Himself Couldn’t Make It for the Deadline》作結,這件作品象徵了感染者、照護者、藝術家、研究者常常追不上制度的節奏,反映了當代愛滋生命狀態的侷促不安。李柏翰強調,愛滋始終是酷兒的,是一面「照妖鏡」,照見結構性不正義與生存的挑戰。

「無救藥聯盟」亞太愛滋藝術聯合展正是一個匯集了來自臺灣、馬來西亞、南韓、香港、菲律賓、澳洲等六國公開HIV+身份藝術家的展覽。展覽旨在透過藝術作為人權運動的工具,呈現各國感染者的生存現況與面臨的議題,開啟專屬本地文化的陽性論述,以減少污名與歧視,增進族群對話。
這些作品與講座內容深刻地呈現了愛滋感染者在法律、醫療、社會文化中面臨的挑戰與抵抗。
歡迎大家親自前往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參觀這個富有意義的「無救藥聯盟|亞太愛滋藝術聯合展」。展覽至6月1日結束。透過這些藝術家的創作與展覽現場,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些「不穩定、曖昧、難以被歸類」的生命經驗,看見愛滋社群如何透過藝術抵抗污名、重構主體,並持續追問「如何活著」的多元方式。
無救藥聯盟|亞太愛滋藝術聯合無救藥聯盟
IncurableAlliance —— Asia-Pacific HIV+ Art Showcase
▋ Exhibition Dates|2025.04.26(Sat.)-2025.06.01(Sun.)|Closed on Monday
▋ Organizers|感染誌、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 Venue|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美援大樓展演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No. 177, Sec. 1, Jianguo S.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Taiwan)
講座資訊:
無救藥聯盟|愛滋科學作為藝物II|東亞、酷兒展演與健康平權
▋ 主持|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黃柏堯 助理教授
▋ 與談人|
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李柏翰 副教授
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暨醫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 柯乃熒
▋ 活動時間|2025-05-24(六) 15:00 to 17:00
▋ 活動地點|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102共享吧(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102共享吧)